十二小時的基本課程,可以濃縮為八小時、或四小時,甚至兩小時的專題。 (按各教會的需要而定。)
開班的方式:
1. 貴城市的教牧同工會/聯會主辦
2. 或貴教會主辦
神學專題
1. 靈魂不滅與來生居間之境
課程簡介:
在緒論先交代死亡與來生論與末世論的關係。課程分三大部分:第一部分先從傳統和宗教角度探討死亡的確實性和意義,明白基督徒對死亡應有的態度。第二部分探討「靈魂不滅」Immortality 的教義,比較華人文化和其他宗教的差異。其中涉及一些如死刑、安樂死的倫理問題。也提及靈魂出竅和瀕死經驗的探討。最後部分對焦在死後的「居間之境」Intermediate State After Life,包括陰間、樂園、天堂、地獄的不同景況的闡釋,和一些節外生枝的神學問題。最後以來生靈魂不滅對今生基督徒生命的本質之挑戰及提醒,作為課程的結束。
課程大綱:
1. 死亡與來生
2. 死亡的性質與確實性
3. 靈魂是否不滅
4. 人死後還有生命嗎?
4. 華人文化的觀念
5. 居間狀態的性質 (解釋樂園、陰間、天堂、地獄)
6. 節外生枝的神學問題
7. 靈魂不滅對基督徒的意義
2.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本質
課程簡介:
死亡是人生大事,但人通常是避諱不談。死亡教育牽引出正視死亡的尊嚴,或稱尊嚴的死亡。本科除了從基督教來看死亡的尊嚴外,更從生死學的角度,和其他宗教來涉獵這方面的比較。另一部分,探討人類正常的壽終及病死的尊嚴外,也涉及法律性的死亡問題,如自殺、安樂死、墮胎、死刑等,從倫理角度作探討。最後重新審視自己原有的生死觀,重尋基督徒應有的生命本質,確認死亡的尊嚴是建構於今生的生命價值,來歸納以上所探討的問題。
課程大綱:
(其他細節未能盡錄)
一. 人生探索
1. 哲學家與科學家對人的看法
2. 人衡量人的方法
3. 神衡量人的方法
二. 死亡的教育
三. 現代人的死亡問題
四. 基督教的生死觀
五. 死亡尊嚴的挑戰
六. 生命的本質
3. 邪靈與鬼附
課程簡介:
本課程首先探討邪靈與撒旦的關係,即邪靈的來源,和邪靈附身的原因和目的。略了解華人背景的各種邪術,從而明白鬼附的跡象,掌握基督徒面對鬼附者的使命。因精神病與鬼附有相似之處,分析其差別。查考耶穌的趕鬼實錄,從聖經找出趕鬼的原則,再進入解釋趕鬼的過程和準備,包括趕鬼者和被鬼附者的應有的裝備,和事後如何輔導鬼附者。嚴肅面對這是一個屬靈的爭戰,戰勝撒旦,榮歸真神。
課程大綱:
1. 撒旦與邪靈的來源
2. 華人各種的邪術
3. 鬼附的特徵
4. 趕鬼前的個人準備
5. 被鬼附者的準備
6. 趕鬼程序及一些注意事項
7. 事後給被鬼附者的輔導
8. 趕鬼常用的經文
9. 精神病與鬼附的分別
10. 耶穌的趕鬼實錄
4. 從神學本質到神觀的探討
課程簡介:
神學的本質包涵了信仰、信經、教義和神學,從神學的任務的兩條路線:宣告神學、答覆神學,來獲得神學的終極就是福音神學。聖經是至高神權威啟示的記錄,因此,研究神學和神觀必須回到聖經去尋索。神學是對神的認識 Knowing of God 和有關神的知識 Knowledge of God。本課程先由認識以色列人從多神信仰到獨神的信仰過程,從而探討基督教的神觀,明白神的本質和神的作為。
課程大綱:
課程大綱:
1. 神學的本質
2. 神學的任務
3. 聖經的權威
4. 三位一體的神
5. 神的存在
6. 神的名字
7. 行動的神
8. 立約的神
9. 㨂選的神
10. 慈愛的神
11. 神聖的神
12. 創造的神
5. 歷代屬靈傳統
課程簡介:
了解教會歷史與傳統的關係,從屬靈傳統的歷史,探討教會傳統的價值,再按照教會歷史的流程,探討不同的屬靈傳統。分析這些屬靈傳統對今日教會的影響、價值和反思,使學員能掌握這些歷史寶藏。在面對時代的轉變,挑戰教會的歷代傳統時,今日的屬靈領袖們,應如何掌握歷代屬靈傳統的價值,應用在今日教會的事工上。
課程大綱:
1. 歷史與傳統
2. 重拾傳統
3. 屬靈傳統的基礎
4. 靈修傳統
5. 聖潔傳統
6. 靈恩傳統
7. 社關傳統
8. 福音傳統
9. 敬拜傳統
10. 道成肉身傳統
11. 今日華人教會對屬靈傳統的反思
6. 從聖經正視靈恩與靈恩運動
課程簡介:
嚴謹地從聖經評估靈恩運動所強調各方面的重點,在基本的釋經原則上,指出靈恩派的差異,和對福音派的各方面影響。確定我們應有的屬靈立場,如何不偏不倚,符合聖經的靈恩真義。內容也分析靈恩第一波、靈恩第二波、靈恩第三波的歷史和重點,和靈恩第四波的走勢。最後引導學員如何明白、取捨,及探索與靈恩派有沒有健康的對話和事工上合作的可行性。
課程大綱:
1. 認識靈恩運動與聖靈充滿的特徵
2. 聖靈的工作與生命的更新
3. 聖靈感孕與神蹟奇事
4. 聖靈與聖言
5. 認識聖靈的恩賜
6. 從新舊約看醫病的恩賜
7. 方言運動的質疑
8. 論預言的恩賜(附:智慧的言語)
9. 淺論靈恩第四波
10. 靈恩運動帶給我應有的反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