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文章 | 牧養


我卻不以性命為念、也不看為寶貴、只要行完我的路程、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、證明神恩惠的福音。 — 使徒行傳 20:24

飲水要思源《伯特利教會創會九十周年紀念特刊》

        首先分享一些在神學院的片斷:1971年9月我進入伯特利神學院,當時的同學和校友都稱藍如溪院長為藍校長。在開學禮當天,藍校長報告了很多事情,沒有一句我聽得懂。回到宿舍,我問同學剛才校長報告什麼,他們大概說了幾點,並恐嚇我說:「聽不懂藍校長的國語,休想畢業」,原來藍校長是教系統神學的。一年後,我開始習慣,到畢業時全部都聽得懂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開學不久,藍校長約見我,問我的經濟情況,我用屬靈的答案回答她:「神會預備」。她叫我再講一次,答案要實際一點,我便坦白告訴她說:「我沒有收入,開始從我一點點的積蓄中來支付」。結果四年來,藍校長按排我每天下午在中學圖書館做部分時間的管理員,每月送我一點酬勞,數目就是每月的膳食費。

        有一年藍校長生日,學生會決定送一份禮物給她,希望是她喜歡的禮物,學生會職員去問她喜歡什麼,她答覆我們說:「我需要的東西我已經有了,我沒有的東西是我不需要的」。她的答案仍然帶給我們難度,最後,我們送一打紅色玫瑰花給她,以後每年都這樣做。

        當年神學院入學年齡要求是三十五歲以下,我們這班小伙子在宿舍生活上難免有機會做錯事,藍校長便在早禱會或晚禱會上,趁機教訓我們。有一位同學很大膽問她:「我們從沒見過神學院的校規,可否告訴我們」。藍校長說:「做錯事就是校規,沒有做錯就沒有校規」,我們無言以對。後來她解釋,神學生將來是傳道人,應懂得分辨是非和自律。我們就是這樣被塑造出來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以上的花絮,都是提到藍校長,因為她對我們的影響實在太深了,她有父母心腸,在她門下的眾同學(今日的校友),深受感動,把她當作母親一樣。她的言行、每天有規律的生活,處事的原則,配成出很有感染力的身教言教。我們可以大膽說,她是無可指責的,是我們學習的榜樣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位牧者需要飲水思源的地方,第一個就是自己的母會。因為母會是自己得救、被牧養、栽培、成長的地方,所以畢業後第一個考慮的工場應該是自己的母會,除非母會沒有空缺,否則應該是你第一個考慮的工場。雖不在母會事奉,也不可存成見或誤會,與母會疏遠,將來母會有需要,應回歸事奉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個飲水思源的地方就是訓練自己的神學院,不要忘記母院除了教導外,其他的付出也不少。你的出身,代表了你的神學院,你的神學院也代表你的路線、你的身份,神學院與你息息相關。愛護你的神學院就是愛護你自己。筆者的佈道熱誠,深受伯特利佈道團影響,我的牧會路線、講道風格,深受伯特利神學院的師長和資深的前輩校友的影響。我事奉了三十五年,蒙神使用,伯特利神學院給我的造就是肯定的。所以我飲水就思源。


作者簡介:張傳華1975年畢業於伯特利神學院,獲神學學士學位。1985年獲建道神學院教牧學碩士,2008年獲建道神學院教牧學博士。1983年3月13日按立為牧師。曾任銅鑼灣潮語浸信會佈道所、灣仔浸信會、九龍城浸信會事奉、加拿大多倫多愛證浸信會主任牧師。現任美加華人浸信會聯會總幹事。1975年畢業至今,事主40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