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卻不以性命為念、也不看為寶貴、只要行完我的路程、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、證明神恩惠的福音。 — 使徒行傳 20:24
孔子說:「未知生,焉知死?」我們都經歷過「生」,卻沒有人經歷過「死」。人生的問題還未定準,怎可能思想到死的問題呢。有些不信人有靈魂者及有些無神論者,更不會想到人死後的問題。然而,也有些人,包括有宗教信仰的人士,對於死亡會存懼怕之心,是由於對死亡無知。甚至有些迷信的人,更避諱不提「死」字,連近音的「四」字也不敢提。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這個程式,無人可以倖免的。現代醫學進步,罹患癌症或其他以前被認為是絕症的病人,由於人造心臟的發明、放射線電療和化學治療的大大改善,有辦法把人的壽命延長,多活幾年,甚至把病治癒。但給我們發覺的,絕症及嚴重的病,其發病率已漸年輕化了。
一. 老與死的必然性
第一次世界大戰,人類平均壽命是41歲,至第二次世界大戰,人類的平均壽命是47歲。60年後的今天,人類的平均壽命已達79歲,其差距是前者有戰爭因素。看起來,人類比從前長壽了,但從聖經的記載,今日人類的壽命還是短少的。( 請看下表 )
瑪土撒拉 969歲 創世記5:27 拉麥 777歲 創世記 5:31 挪亞 950 歲 創世記 9:29 亞伯拉罕 175歲 創世記 25:7 以撒 180 歲 創世記 35:28 約瑟 110 歲 創世記 50:26
摩西在詩篇九十篇說:「人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,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,但其中所矜誇的,不過是勞苦愁煩,轉眼成空,我們便如飛而去。」(詩90:10)。生物會老化和死亡的,人類固然不能幸免。科學家把老化的原因分為兩類:一類是個體老化的原因;另一類是細胞老化的原因。這樣看來,細胞是否有壽命?有一位研究生死學的學者用比喻解釋:「大家都知道反覆影印同一份資料,會出現模糊的現象,比如把A紙拿去影印出B紙,再把B紙拿去影印出C紙,一直重複下去會產生『愈印愈差』的效果。DNA複製也是同樣的道理。」要防止老化的方法非常多,最基本的還是多休息、注意飲食、運動、情緒、避免環境污染的危害等。
聖經形容死亡如草必枯乾,花必凋謝一樣;也像一把鐮刀,把生命一個也不剩地割下,無論是貧富、貴賤、男女老幼,死亡一律平等無情地臨到。所以聖經說:「按著定命,人人都有一死,死後且有審判。」(希伯來書10:25)
二.死亡不再是宗教問題
約四十年前美國開始發展「死亡學」這門新興科學。這門學問所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,包括有政治、法律、道德、宗教、哲學、心理學、精神醫學,甚至文學等。因為死亡是必定發生及具真實性的,文學藝術更藉宗教性的了解,把死亡的恐懼和不安,化成藝術性的美感。臨終精神醫學更從宗教學(包括基督教和其他宗教)來考察「死後生命」Life after death 的問題。以上所提及的學術範疇,牽連著複雜的關係。除了宗教學外,其他學問都認定人有靈魂、有來生。甚至「新紀元運動」,帶著汛神思想的靈魂觀,這對無神論者及不信人有靈魂者,實富極大的挑 戰。死亡及來生論已不再是宗教問題,已經是超宗教的研究範圍。
三. 人死後還有生命嗎?
「人死後還有生命嗎」?並不是一個新鮮的問題,有人類歷史就有這個問題存在,人類歷史的各種文明都相信人死後會以某種形式繼續存在。例如古埃及這個文明古國,在主前3100年的墓室,至主前2700年的第一座金字塔;及對保存屍體的講究,製成木乃伊,都是意圖獲取死後的另一個生命;也象徵生命重回死者的身上。古希臘文化對整個西方文化的影響最大,其複雜的宗教信仰,發展出各樣的死後觀。影響了希臘的文字寫作內容,發展出的神秘宗教信仰,非常關心死後靈魂的歸宿問題。甚至哲學思想,如柏拉圖Plato ,他不從文學和宗教的觀點來切入,而從哲學的角度來探討。古羅馬文明受古希臘文化的影響非常深遠。
西方是從多神論到一神論,中國卻相反的從一神論到多神論。世界幾個大宗教中,印度教、佛教及錫克教都講生死輪迴,雖然輪迴與佛教的「無我」觀念有衝突,但卻被中國人所接納的。至於道教的神仙學及長生不「死」的信念,聽起來很吸引,但相信自己會長生不「死」的 人幾乎沒有。在公元第七世紀創立的回教( 伊斯蘭教),在主流的一神教中掛行第二,和基督教都是源於猶太教。末世論也是回教的思想中心,相信救贖、最後的審判、地獄和樂園。世界目前的主要宗教都有這個共同之處 ,就是認為生命不只是物質,不單有肉體的存在,也有靈性的獨立存在。
除了古代文明及現代各宗教都有來生的信念外,現代「瀕死經驗」near-death experience的研究,也給了人類對死亡及來生有一點指引。醫學界有不少的記載,古今中外和其他文化及社會也有不少案例,雖然並不罕見,也不算新鮮。所有研究人員都有一致的報告,有過瀕死經驗的人,無論他們從前的信念是什麼,之後都完全確信人死後另有生命。
有人問我:「你做牧師常傳道說有天堂、有永生、有地獄,你去過沒有」?我的確沒有去過。但有一位從永恆的天堂來到世上的耶穌,祂最清楚。基督教對死亡和來生的問題解釋得最詳細。耶穌在路加福音16章19-31節講到財主和乞丐拉撒路的故事,講到人死後有生命及死後兩種不同的狀態。財主和拉撒路不同背景和不同生活方式的人,一日都要死。財主到了陰間,極其痛苦,要求拉撒路用指頭蘸點水涼涼他的舌頭,又要求打發拉撒路回陽間向他五個兄弟傳福音,免得他們也來這裡受苦。兩個要求都被他的祖宗亞伯拉罕拒絕了,因為這兩個地方是無法相通的。這個故事是向人類提出警告,也講出來生的景象。人死後靈魂是有感覺的,所以財主覺得極其痛苦;也還有情感的,所以財主擔心陽間的兄弟將來也到這裡來受苦。
耶穌為了人類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,「叫一切信祂的,不致滅亡,反得永生」(約3:16) 。祂從死裡復活後升天前,說祂要再回來。但至今還沒有再來,「乃是寬容你們,不願有一人沉淪,乃願人人都悔改。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的一樣,那日,天必大有响聲廢去,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,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……. 在那日,天被火燒就銷化了,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鎔化,但我們照祂的應許,盼望新天新地,有義居在其中」(彼後3:9-13)。因為死亡不在人的控制之下,基督教相信死亡和罪惡有絕對的關連性,來生和今生也有連續性。來生不是今生之外的生命,而是今生因悔罪相信耶穌,被聖靈更新變化後的生命。正如保羅說:「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,這必死的總變成不死的」(林前15:53),才可承受來生的永生。耶穌說:「我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,若不藉著我,沒有人能到父(天堂)那裡去」(約14:6)。因耶穌的死和復活,為我們成為出路,整合了與神的關係,不因死亡而終止,在來生而得永生。
作者簡介:張傳華1975年畢業於伯特利神學院,獲神學學士學位。1985年獲建道神學院教牧學碩士,2008年獲建道神學院教牧學博士。1983年3月13日按立為牧師。曾任銅鑼灣潮語浸信會佈道所、灣仔浸信會、九龍城浸信會事奉、加拿大多倫多愛證浸信會主任牧師。現任美加華人浸信會聯會總幹事。1975年畢業至今,事主40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