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卻不以性命為念、也不看為寶貴、只要行完我的路程、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、證明神恩惠的福音。 — 使徒行傳 20:24
很多人對「後現代」Post-modern 一詞並不陌生,它是何時出現?其意義是指什麼?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明。在30年代湯恩 Amold Toynbee 在他的著作《歷史研究》A Study of History 中提過此詞,有說「後現代」一詞早在1903年歐尼斯 Federico de Onis 在他的著作《西班牙暨美洲詩選》中已使用。「後現代」一詞出現了超過一百年,為何在最近的幾十年才備受使用?可能是對末世有一種特別的醒覺,對「末後」的意識加強了。
學者把教會歷史分為三個時期:1. 前現代 Pre-modern (指主後600年至1500年);2. 現代 Modern (指主後1500年至1960年);3. 後現代 Post-modern (則指1960年開始)。這種分法的目的是要刻劃出不同時代顯著的思潮和意識形態。華福中心《教牧分享》2006年5月刊,其中一篇文章指出後現代有五個特徵,筆者深度感覺這五個特徵,是教會面對末代的挑戰:
- 真理相對化:基督教相信真理是絕對的,但後現代的思潮認為人的判斷是主觀的,所以不接納有絕對的真理,對耶穌「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」的絕對性,出現了抗衡。今天美國人只有25%相信有絕對的真理,其他把真理哲學化,或彼此尊重成為個人的觀念。
- 道德多元化:道德不但是多元化,立場各表,來到一個地步不敢想像地逆流。以同性婚姻為例,去年《時代雜誌》刊出一篇文章〈同性婚姻已經獲勝〉”Gay Marriage Already Won”,可怕嗎?同性婚姻的倫理道德標準與聖經立場截然不同,對基督教所產生的衝擊是難以應對,甚至教會對這個課題的聲明,其立場都不敢鮮明。
- 宗教經驗化:宗教經驗是很個人化的,若把宗教經驗演繹成為信仰,很容易會把經驗變成真理。很多宗教都強調宗教經驗,基督教在這方面也不能幸免。最常見的,信徒把生活上的經歷,以見證的方式表達出來,往往蓋括了神的主權,這種生活見證若被喻為是信仰的效果,就容易變成經驗化。
- 信仰個人化:信仰追求個人化,這個理念好像很合理。有新聞標題指出,越來越多美國人透過自己的標準,量身訂做合乎自己想要的宗教,內容混雜了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教導,奇怪的,社會又不加以排斥。基督教在這方面只有在內部「守」著,還沒有策略性的護教條件。
- 末世悲觀化:後現代的人並不看重歷史的事實,因對現在不滿,對未來無望,人心充滿暴戾。因此,對未來是抱悲觀的態度。
昔日以基督教為國教,或以基督教理念來治國的歐美國家,已背道而馳。是否後現代的教會已開始踏入「末代」?基督教第一個失守的地區是歐洲,第二個地區會不會就是北美洲?今日的華人教會不但要儆醒,更不可走入這信仰的末路。除了堅守現在的崗位,更應求神使用我們,賜給華人教會有負擔和能力,把福音反傳到西方世界。
作者簡介:張傳華1975年畢業於伯特利神學院,獲神學學士學位。1985年獲建道神學院教牧學碩士,2008年獲建道神學院教牧學博士。1983年3月13日按立為牧師。曾任銅鑼灣潮語浸信會佈道所、灣仔浸信會、九龍城浸信會事奉、加拿大多倫多愛證浸信會主任牧師。現任美加華人浸信會聯會總幹事。1975年畢業至今,事主40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