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文章 | 牧養


我卻不以性命為念、也不看為寶貴、只要行完我的路程、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、證明神恩惠的福音。 — 使徒行傳 20:24

講道者的身份與反省 — 張傳華

        講壇信息的強弱與教會增長、信徒靈命的成熟,息息相關。信徒來到教會聽道的渴求,不是來接收一些資訊知識或時事消息,乃是要從聖經中獲取教導。釋經講道 Hermeneutics是最適切信徒的需要,因為在釋經學的範疇中,注重三個重點,就是解釋、觀察、應用,是實際的講道責任。

         釋經講道通常是以一整段的經文,在其中找出結構和大綱,在經文中劃分出段落,甚至一節經文都可以分段。釋經講道者就在這段經文中決定主題、目的和要傳講的形式,以正確的解經法,帶出時代的信息。

         筆者在過去預備講章中,除了專題講道、節期講道外,在釋經的過程中,有四個要點是我常提醒自己要掌握的:(1) 我所傳講的是整段所預備的經文,不要太長,也要出處太多,主要內容當然是集中在這段經文內,大綱架構也是出自這段經文。(2) 經文多讀幾次之後,更容易掌握經文的原意。因為釋經講道是要很忠實地解釋這段經文,了解經文寫作的目的、意義和如何應用。為免斷章取義,更要看上下文,使信息更準確。(3) 整篇講章跟著就必須按照層次,列明大綱,講解清楚,建立整篇講章的骨架。(4) 按照會眾的需要,等候神藉聖靈的引導,領受從神而來要傳的信息。由經文到應用,是從觀察所得或從聖靈的感動所得。這種在靈裡的等候是不可或缺的,卻常被忽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 講道者的身份與反省,首先要確認自己的身份不是一個演講員,而是講員,且具有屬靈和神性的生命特質。身份只是一個稱號,這個稱號其實已代表了他的生命。以下列五個反思,與眾同工分享:

  1. 傳道人是講道者,是一位報信息的使者 Messengers。所以我們必須掌握講道者的責任,就是要把當傳的道講得清楚,還必須使聽眾引起共鳴,讓神的話進入聽眾的生命中。
  2. 講道者是一個身分,就有該身分的責任。哥林多前四章1節用「管家」Steward來形容講道者。講員站在講壇上當然有他的權柄,就當在使用權柄,在講壇來宣講、教導、勸慰之前,自己先服在神的權柄之下。
  3. 講道者是見證神的道,所以是一個見證人 Witness。好像彼得說,我們是「為這事作見證」(使徒行傳三章15節)。所以宣講的動機是全為主,不是為自己,又正如施浸約翰說:「看哪!神的羔羊 ……」(約翰福音一章29節),因為施浸約翰不單是耶穌的先鋒,也是耶穌的見證人。
  4. 講道者是一個牧羊人 Shepherd,要按時分糧餵養羊群,領他們到青草地得草吃,按時分糧用純正的靈奶來餵養,並保護他們免受假師傅的迷惑。因此牧者是一個講道者,應善用釋經的神學基礎,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,堅守本位。
  5. 講道者是神的僕人Servant,是服在神的權柄下傳達神話語的僕人。既是僕人,便不是隨便在講壇上說話,不是把收集來的資料當作講章。乃是領受神所託付我們要傳的話,因為神的道有亮光,能適切每一個人的需要。

         傳道人宣講有權柄的信息,教導信徒把信息應用在生活上,這是牧會的職責。我們知道崇拜是教會一切活動的高峰,而講道是佔崇拜時間最長的一個項目,這是全體信徒受教的重要時刻。因此,教牧同工必須看重講壇事奉,善用釋經講道,藉神的話建立信徒的靈命。

         (本文撮自筆者「釋經學的神學反省」專文)


作者簡介:張傳華1975年畢業於伯特利神學院,獲神學學士學位。1985年獲建道神學院教牧學碩士,2008年獲建道神學院教牧學博士。1983年3月13日按立為牧師。曾任銅鑼灣潮語浸信會佈道所、灣仔浸信會、九龍城浸信會事奉、加拿大多倫多愛證浸信會主任牧師。現任美加華人浸信會聯會總幹事。1975年畢業至今,事主40年。